从一把泥刀走天下,到贡献随州GDP7%,随州建筑行业逐步从一个传统基础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支柱优势。
据统计,我市建筑业共实现总产值338.63亿元,比“十一五”末的39.3亿元增长近300亿元,年均增幅在23.7%以上。在全市地税缴税百强企业中,建筑业企业达到17家,建筑业税收近10亿元,占全市地税收入的半壁江山;吸纳就业人员由3万多人增加到6万人;建筑业还带动了建材、化工、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。
迅速崛起的“集团军”
端详我市建筑产业发展的曲线图,一个个主要经济指标连点成线,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,昂首直上、奋飞万里。
刚成立地级随州市之初,随州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,福建锦榕公司率先进入随州“吃螃蟹”,点燃了随州房地产开发的星火。当时,全市各类建筑企业只有41家。仅仅过去五年,我市新增建筑企业68家,发展至180多家,成为神韵随州建设的主力军。
从产业带动来看,建筑业还牵引着建材、装饰、化工、家电、运输等50多个行业发展。而最为明显的是,建筑业的兴旺带动就业,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建筑行业之中,帮助一大批人走上发家致富之路。
湖北三箭,从一个小的工程承包公司,在建筑业发展的浪潮下,逐渐成长为知名企业、集团。如今,三箭已拥有一级资质,随州规划展览馆、滨湖体育运动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,均出自三箭人之手。同时,三箭的成长,也带动了随州城市天际线的不断刷新。
据悉,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创省、市建设优质工程200余项。从业人员结构逐步合理,我市目前共有一级建造师37人、二级建造师815人、项目经理1410人。
市住建委主任刘泽富说:“建筑业辐射能力之强,带动产业附加值之高,是典型的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支柱产业,其支柱的地位越来越突出。”
转型发展的“先行者”
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,面对“全面深化改革”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”的新常态,推动经济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发展,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、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、确立什么样的目标?
随州的回答是:由传统建筑产业向现代建筑产业转变,企业经营战略由单一经营向多业并举、多元化发展转变。
原来,一提起建筑业,人们想到的就是盖房子,就是“乌烟瘴气”的施工现场,而如今的建筑业有着前沿的理念、战略的眼光、先进的技术……不断提升着“颜值”。
在新开工的随州农商行工地看到,周围全副武装 “围挡”,所有的工种在规定区域内进行,场地整洁,定期开展洒水降尘,没有飞舞的扬尘。在拆迁的过程中,用喷淋设备杜绝粉尘二次污染。
当前,我市深入开展“文明工地”创建,基本实现了“围挡封闭、路面硬化、裸土覆盖、喷淋降尘、车辆冲洗”的目标,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围挡、道路硬化达100%,裸土的规划、覆盖或绿化率达到90%以上,喷淋降尘设施得到推广使用。
认真落实劳务分包及劳务用工管理制度,与市总工会、市人社局共同推进农民工合同制、社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、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制度。去年,先后清欠工程款1.2亿元,清欠农民工工资7600余万元,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。
住宅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,对传统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建造方式是一次颠覆性革命,通过标准化设计、工厂化生产、机械化安装、信息化管理,能够实现我市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。
为学习先进经验,我市多次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,正在谋划建材产业园,按照“一园十基地”规划,重点打造十大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特色基地,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发展。
扩大开放的“排头兵”
随州建筑企业,带动本地发展的同时,也积极走出去,在外树立了口碑和品牌。
目前,建筑业由单一的房屋建筑施工,发展为以房屋建筑施工为主,涵盖市政、公路、装饰装修等5类施工总承包、17类专业承包及建筑劳务分包的综合行业。
湖北三箭积极走出去,深入开辟河南市场,成功地接下一个部队营房建设任务。通过标准化、文明施工,打响了三箭的口碑。如今,三箭已在河南占据了一定的市场,成为当地开发企业竞相邀请的对象。同时,大地、环宇等一批建筑企业在湖北境内开展业务,叫响了随州的品牌。
据统计,我市先后有25家企业和43名项目经理 “走出随州”,进入北京、河南、广东、新疆、西藏等13个省市、自治区建筑市场,为我市建筑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,工程承包是我市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途径。很多企业通过工程承包站稳脚跟后,又不断在制造业、矿业开发等领域拓展,极大增强了我省利用“两个市场”“两种资源”的能力。
不仅如此,随州城市发展,也吸引了众多外地开发企业、建筑企业的进驻,为我市建筑业水平的提升带来动力。
记者在随州中心医院新园区看到,该工程由中天建设集团承建,其规范、文明施工成为随州建筑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标杆,也成为众多本地企业学习的样板。 “外地大型建筑企业的进驻,为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标准,不断提升着我们的管理水平。”随州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志冕表示。今后五年,我市建筑总产值年均增幅将达到10%左右,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形成,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20%。